欢迎来到东莞城市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语文新闻
语文新闻
文化传承探新路 非遗瑰宝焕新颜 ——语言文化学院教师探访茶山绸衣灯公传承人
作者:邹恒 图:李翠薇 编辑:李嘉航 初审:李燕、刘品品 复审:陈从林 终审:高政   浏览次数:89  发布时间:2025-06-19 12:01:45

为深化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研究,探索高校助力非遗传承的有效模式,6月18日下午,我院东莞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李燕老师、谢晓晖老师、乔云红老师与品牌文化(数字化)传播中心刘品品老师四人一行,前往茶山镇南社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探访省级非遗项目茶山绸衣灯公传承人李翠薇。

 

本次探访聚焦于茶山绸衣灯公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传承状况以及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交流伊始,李翠薇老师首先向四位教师介绍了茶山绸衣灯公四兄弟的历史渊源。其起源可追溯至宋末元初,是茶山百姓为缅怀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及茶山本地英烈查开祥,融合唐宋“磨喝乐”泥塑技法创作而成。民国地方志《茶山乡志》记载:“绸衣灯公尽由林家所造。”绸衣灯公以泥为骨、以绸为衣、以色为魂,制作技艺精湛,深受地方民众喜爱,是当地举行“开灯”仪式的必备品。李燕老师就绸衣灯公四兄弟所蕴含的民间忠义叙事与李翠薇老师进行探讨。


交流中,李翠薇老师展示了其创新成果《茶园十二将军》文创泥塑系列。她介绍,为突破传统灯公威严形象可能带来的距离感,她大胆创新,赋予粤剧武生扮相的生肖形象以生活化场景,使其充满童趣。关于绸衣灯公的当下传承与发展,刘品品老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将“绸衣灯公”和传承人的故事改编为舞台剧等形式,运用全息光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让静态泥塑在舞台上“活”起来。同时,地方文化机构可以与高校合作,达成共建共享,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非遗传承的关键——人才培养,李翠薇老师分享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心得。根据幼儿到高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相应设计游戏课堂、趣味课堂、创意课堂等教学内容,并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她还展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十二节文创课程教案和三十九款体验材料包。李翠薇老师表示,每一件走出工作室的泥塑作品,都是一粒文化的火种。目前,东莞多位非遗传承人正走进百余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使广大学子能在活态课堂中触摸文化脉络。

 

临别之际,四位教师获赠李翠薇老师与东莞创研基地李培军老师合著的《东莞城迹》与《茶园泥公仔(茶山泥塑)》两书。此次探访活动,不仅深化了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对茶山绸衣灯公这一非遗瑰宝的理解,更探讨了高校在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为后续开展相关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