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决策部署,2025年5月26日,语言文化学院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开展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以 “党建引擎”激活“就业齿轮”,探索校地协同育人新路径。南社古村党委副书记谢效良,村委委员谢俊昌,创意公司运营总监陈玲,东莞城市学院教务部副部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鞠晓红,语言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宋秋敏,语言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高政、副书记关飞,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林培浩等双方代表出席会议。
凝聚校村合作“红色动能”
会议伊始,南社古村党委副书记谢效良在发言中强调,校村合作是基层党建与高校育人的深度融合。他回顾前期合作成果时表示:“自党建共建以来,学院助力古村文化发展,希望校村能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推动合作项目从‘基础服务’向‘产业赋能’升级,让高校智力资源真正成为古村发展的‘红色引擎’。”谢效良提出,古村将依托党委牵头的“文旅融合发展专班”,在讲解员培训、文创开发等领域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协调作用。
构建学科赋能“立体矩阵”
教务部副部长鞠晓红从“专业赋能地方、地方反哺就业”双重视角提出合作方向。她指出,汉语言文化专业可聚焦南社古村地方志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可依托古村资源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发实践微课程,“让学生在服务地方文化中锤炼技能,实现‘就业能力培养’与‘古村文化传承’的双赢。”鞠晓红特别强调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建议学生尝试运营南社古村创意公众号,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视角,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古村文化,既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又为古村注入年轻流量。
用党建品牌激活就业“内驱力”
高政提出,依托学院“红色讲解员”队伍,与南社古村联办历史文化讲解员比赛,选拔优秀学生任古村常驻讲解员;结合古村“红色文化角”,开展“党建故事我来讲”等活动,融合党史学习与古村文化传播。他强调,要让学生在宣讲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学院还将计划联合古村企业举办“党建+就业”招聘会,提供精准就业岗位。
绘就校村共赢“新图景”
南社古村创意公司运营总监陈玲补充合作细节:古村提供活动场地与专家资源,支持学生开展非遗手工教学、线上线下直播、小记者采访等活动,全方位宣传古村。同时,计划定期举办“校村合作成果展”,向游客展示学生创作的文创作品、拍摄的宣传短片等。她表示,这些成果既是对古村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学生的“就业作品集”,能直观展现其专业能力,助力提升学院知名度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党建引领、校村协同、就业导向”的合作模式进入新阶段。未来,语言文化学院将继续以党建为纽带,深化与南社古村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领域的合作,让“红色基因”融入就业育人全过程,为乡村振兴输送“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复合型人才,书写校地合作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