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元魁
在中华文化圈,高塔自古以来有一种独特的象征作用。古人建筑高塔或为风水兴起,或为镇水伏龙,或为祈福消灾,或为文运昌盛。在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碧波荡漾的梅江边,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元魁塔。它位于梅溪出口之处,梅江回澜之侧,隔岸与俊峰相对望,五百年来汇集了天地灵运。数往历史人物云集,更是汇集了人文精神的丰碑。2024年7月19日,我们一行人怀着崇敬之情,踏上探访之旅,来到元魁塔下,拜访这位见证了五百年来历史沧桑变化的长者,并深入了解它和往昔人们的故事。
深入元魁
古塔初名松口塔,为明末翰林学士李士淳倡修。意在用塔弥补“山川文峰欠佳”,聚集文气,以期后世子孙能科举夺魁,光耀门楣。塔成之年,李士淳便高中会魁,仕途顺畅,为彰显此塔之文风鼎盛,遂更名为“元魁塔”,寓意深远。 我们沿着蜿蜒小径拾阶而上,步步登高,直至塔底。仰望塔身,塔底门额高署“元魁塔”,熠熠生辉。旁侧有李士淳撰写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更是道尽了其文运之盛。步入塔内,古人的建筑智慧令我们叹为观止,不禁深深赞叹古人的建筑智慧。巡视四周,塔呈八角形,每层设四个观景拱门,东西南北,景色秀丽。每一块青砖的垒砌都极有讲究,楼梯呈螺旋上升状,随着塔层升高,通道渐渐收窄,却从容而不逼挤。登上塔顶,居高临下,俯瞰大地,元魁塔建造于江水回旋的巨大岩石之上,迎滔滔江水,送浩渺烟波,景致格外独特。七层古塔仅靠青砖层叠而起,屹立数百年,庇护着松口文脉。
元魁精神
元魁塔,自古就是群英荟萃之地,无数文人墨客、志士仁人都在此留下了足迹。近代以来,更是见证了进步之士们在此兴起。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此后,梅县多地先后组织起读书会和剧社等进步团体,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2月,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更是在元魁塔内秘密成立了松口抗日救国会,为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元魁塔,正如其建造之意,古往今来汇聚了无数文化精英的智慧与才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为国所用。它汇集的天地灵气,才学智慧如同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不断追求进步与卓越,服务国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