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6名学生的诗歌作品,先后在《荆州晚报》、《东莞日报》正式刊发,他们分别是来自于我院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班、2班的学生曾雪、陈可桢、马宇辰、李韵桐、林柏慧、张樱梓。《荆州晚报》的垄上诗芸专栏,推出的全国性诗群诗歌大展,在国内诗歌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校学子们能这次入选《荆州晚报》的诗歌作品,不仅为后续诗歌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今年恰逢东莞市被评为“中国诗歌之城”,在各大公开报刊中的亮相,也为东莞“中国诗歌之城”的称号增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诗写作,是我院《文学写作实训》课程的实训内容之一,经沟通协商,本学期本模块内容由校外合作教师,中国作协会员,国内新诗写作领域颇有名气的杨华之负责。课堂上,杨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采用案例分析,将新诗写作要点与基本要求的理论与学生新诗写作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课内课外,杨华之老师又不辞辛劳,与校内专职教师张蕴华通力合作,不断指导学生修改完善其作品,并积极主动向外界刊物推荐学生优秀作品,才有了学生的作品得以公开发表。两位老师以此鼓励学生勤奋好学,积极写作,提升自身专业综合能力,书写自己诗意的未来。
近5年来,为了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切实提升学生学好专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语言文化学院对写作类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锐意改革:调整规范课程设置,科学创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写作实践,出版学生写作课优秀作品集,组建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如每学期都会聘请社会专业作家,或其他高校双师型教师担任合作教师,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与社会影响力,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指导,此举也极有效地带动了校内专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丰富了校外作家学者文学创作资源,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联动,实现了学生、教师、作家,学校与社会的多方互赢。
附学生发表作品:
《荆州晚报》2024.1.16:曾雪、陈可桢、马宇辰、李韵桐、林柏慧
滴答
□ 曾雪(21级汉语言1班)
雨,不大不小,橱窗镜子前
人群正慌乱地跑
她慢慢地走向镜子
驼色的风衣不再优雅
她眼睛红红
雨水在她脸上滴答
旁边广场上的大笨钟也滴答滴答
十二点了
她望着自己手上
闪耀着没有温度的戒指
摘下它
对自己说:晚安
梦境
□ 陈可桢(21级汉语言1班)
细雨轻飘
烛花摇曳
梦中二人彻夜弈棋
烛花包裹着残存的暖意
隔绝着窗外冷雨
身处梦境话语零碎地悬浮着
直到梦醒时分
才惊觉当时的平凡
已弥足珍贵
棋子落定
每一个字句都变得深沉
梦境将散之时
她心甘情愿沉溺其中
这一次
不再需要言语倾诉
因为她已守住了她的梦境
为洱海拭泪
□ 马宇辰(21级汉语言2班)
多年之前
我攀上苍山之巅
俯视洱海
它水汪汪的眼睛失去了光泽
它曾有过往日的辉煌
但我却感受到了它的无助
有一天,它的黑眼圈
渐渐消褪,我知道
那是有人在努力保护它
有一天它眼中的污垢
渐渐消去
我知道那是有人日夜奋战的成果
多年以后
我登上斜阳峰顶
迎着斜阳
看到它恢复了传说的神韵
不久的将来
我将去向远方
而它将成为我日夜思念的淡淡忧伤
春日来信
□ 李韵桐(21级汉语言2班)
日历数字刚翻到三月
出门途径青石板桥
被风往手里塞了桃花一瓣
一时白云羞走
树上鸟雀傍枝回首
软红花笺上,落款为春
桂花树
□ 林柏慧(21级汉语言1班)
故乡的桂花树,枝繁叶茂
小时候我常常
在树下嬉戏
那香气飘上我发丝
我们结伴而行
追逐阳光和微风
时间的洪流里
我被推着走
偷穿大人衣服的小孩终于长大
某天路上
若隐若现的香气钻进肺腑
忽而远望
我视觉模糊
故乡的桂花树又将我搂在怀中
接纳破碎流浪的我
《东莞日报》寮步视窗2024.1.9:
人间烟火
□ 张樱梓(21级汉语言1班)
天变成了蟹壳青色
我骑着电动车
驶向人声鼎沸的菜市场
一碗豆浆夹着油条
是冬日清晨最好的慰藉
鲜亮的橙子
跳动的鱼儿
在声声吆喝中
带来了年的气息
到处挂满了耀眼的红
天空变得多彩起来
元宝船载着后人
对先辈的思念
从小商贩手中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