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新媒体传播和媒介融合的社会需求,以学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文化创意”“都市更新”“健康教育”五大发展模块为目标导向,遵循“全媒体”的教学思路,秉承我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我国当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现代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人文底蕴扎实、创新意识强烈、业务技能娴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知识,具备新媒体创意思维能力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满足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发展,以数字信息时代为背景,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而产生的传播类专业,是全媒体环境下跨学科开办的新型特色专业。该专业以国家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注重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视觉传达、数字艺术等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
本专业在教学上,要求紧跟新媒体发展与变革的步伐,在掌握网络新闻传播中采、写、编、评的基础上,把握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信息网络的发展趋势,熟悉新媒体内容的策划制作与传播战略,掌握现代互动营销理论与互动广告的策划与创意。凸显时代性和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与新媒体策划、新媒体运营和推广、视音频策划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创意与设计、数字营销与管理等方面能力。
三、培养规格
1.学制:四年制本科
2.学分:160.5学分
3.授予学位: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4.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能,熟悉媒体融合的新趋势,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机制,了解新闻传播、文化宣传政策和法规,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本方案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践行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底,提升学生的新媒体运营能力、网络数据分析能力、多媒体作品创作能力,在掌握较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多方面专业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以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1)思想道德品质
热爱祖国,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敬业精神。
(2)综合素质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阅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外语工具进行沟通表达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环境压力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
(3)新闻基本业务能力
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网络与新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和摄像等基本技能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4)跨媒介产品制作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跨媒介产品开发、设计、制作、推广等,掌握跨媒体、多平台信息产品生产与传播的思维与技能。
(5)新媒体运营与管理能力
掌握新媒体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6)社会调查与研究能力
接受社会形势研究、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调查研究、数据研判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综合地分析各类传播现象和解决各种网络与新媒体传播问题的能力。
(7)跨行业发展能力
具备相近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历史、哲学、经济、计算机、艺术设计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备自我学习、专业提升及跨行发展的能力。
(8)创新与终身学习能力
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思维与一定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5.毕业规定: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取得规定全部学分,德智体美劳达到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65.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9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4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1学分,专业拓展选修课程16学分;实践教学(不含课内实践)中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22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13.5学分,综合素质拓展10学分。
四、核心课程
新闻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非线性编辑、新媒体运营、网页策划与编辑、电子商务、网络数据分析与应用、UI界面设计、新媒体传播实务、数字摄影与摄像、短视频创作、网络营销。
五、就业前景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与出版机构、各类网站、文化传媒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研发、网络新闻信息采编、网络产品运营与推广、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组织与采集、新媒体内容管理、数字化内容制作、宣传策划与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六、师资队伍
文学与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构建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梯度完整、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撑。截至目前,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5%以上,副教授以上教师占比23%以上,大部分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还有部分是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另外,还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政府、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
本专业教师中,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1人,东莞市优秀教师1人,1名教师获得广东省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资助,数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优秀指导老师。教师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并积极投身“广东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讨会”等各级各类的特色品牌实践活动。
七、教学条件
学院在秉承我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础啊上,进一步开发利用“教、学、产、研、训”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有非线编实验、虚拟仿真多功能实践基地、汉语言实训基地、新闻演播室4个专业实验室。教学系统涵盖影视剪辑、策划指挥、内容生产、内容发布等贯穿融合媒体业务全流程的生态链。让学生充分的了解5G、智能AI、大数据、影视作品创作等新兴技术的要求个发展趋势,增强自身竞争力,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为文传学院的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搭建了高水平、高效率、跨专业的实训平台。
虚拟仿真多功能实训基地
新闻演播室
非线编实验室
汉语言实训基地
八、荣誉获奖
16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黄泽彬、刘俊浩、彭建麟共同制作的作品《手绘版世界杯》荣获“融媒体·动新闻”主题组二等奖
文学与传媒学院熊劲松教授出席中国广播电视学术年会并获全国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