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总体要求,立足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培养。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献典籍阅读、文学感悟、审美鉴评和中文书面、口语表达等方面能力;具备较高的人文和思想素养、较强的中国文化自信,毕业后可在文化、教育、出版、广告传媒机构以及行政机关等各类企事业单位胜任汉语言文字运用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文学与传媒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文字功底扎实、传媒技术娴熟的高素质文化产业新型人才的光荣使命。
二、专业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积淀又不断焕发青春的专业。第一,它最有人文气息。浸润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培养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健康的身心。让学生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第二、理论素养系统而全面。在牢固相关掌握专业知识,例如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中国文学史知识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知识,例如传播学、文化学、民俗学、教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人才要求。第三、全方位的能力表现。本专业大量的写作训练、语言与交流实训,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汉语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第三、“全”与“专”的教育模式。本专业以育人目标为突破口,形成独特的育人模式:合格+特长;以育人内容为突破口,创造内容优化,形成“专业+”的中文新文科格局。
本专业已然成为把文学与传媒学院建成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文化引领、服务地方、跨界融合、多元发展的人文学院的坚强柱石。
三、培养规格
1.学制:4年
2.学分:166学分
3.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4.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口头表达和办公室管理等相关技能的基本训练,毕业时能够掌握中文相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思想道德品质
热爱祖国,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敬业精神。
(2)综合素质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阅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外语工具进行沟通表达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环境压力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
(3)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味。
(4)专业基础知识要求
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
(5)相关哲社知识要求
在牢固相关掌握专业知识,例如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中国文学史知识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知识,例如传播学、文化学、民俗学、教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6)专业感悟与理解能力
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7)写作与语言能力
具备良好的汉语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
(8)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9)跨行业发展能力
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处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同时掌握四门以上跨学科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跨行业发展能力。
5.毕业规定
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取得规定全部学分,德智体美劳达到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6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9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0学分,专业拓展选修课程24学分;实践教学(不含课内实践)中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12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18学分,综合素质拓展10学分。
四、核心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文学写作、应用文写作、数字摄影与摄像、书法、短视频创作、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美学、口头表达艺术。
五、就业前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写作功底较好,能熟练使用各类写作文体,口语表达流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概括为四大类,首先是各大出版社、传媒的的编辑、新闻、出版职位;第二是行政、文秘职位。本专业是企事业单位行政与文秘岗位人才的重要来源,也是当今公务员考试中招考岗位非常之多的专业。第三是广告、传媒职位。在广告制作与宣传、新媒体维护运营方面都有大量的本专业人才需求。第四教育、文化职位。本专业学生可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每年的中小学教师招考都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职业选择。
六、师资队伍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撑。截至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5%以上,副教授以上教师占比27%以上,大部分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还有部分是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另外,还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政府、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
本专业教师中,广东省本科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词学会常任理事1人,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理事1人,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1人,东莞市优秀教师1人,1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数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同时,教师们积极投身各级各类的特色品牌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演讲比赛”“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诗歌朗诵会”“广东省南粤长城杯演讲大赛”“南粤大学生语言艺术节”“东莞市大学生汉字听写比赛”等,指导学生屡获大奖。
七、教学条件
在教学条件方面,现有数字语言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文秘实训室、新闻演播厅、虚拟仿真多功能实践基地等多个现代专业实验室,以及东莞文化研究中心、东莞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中心。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国学馆
汉文实训基地
文秘实训室
新闻演播室
八、获奖情况
甘博同学获第六届“南粤长城杯”演讲比赛一等奖
文学与传媒学院蔡浩彬同学喜获2019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文创作一等奖
文学与传媒学院学子荣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李国斌获首届中国微型小说理论奖
我院甘博同学荣获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